旅游规划研究的现在和发展历史

本信息只作参考--- 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研究的现在和发展历史
  一、旅游规划研究的现状   1、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进展。国外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量的研究使旅游规划从理论思想到规划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体现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专著及论文成果主要有:1985年Murphy出版的《旅游:社区方法》;1986年Getz发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 规划模型”;1988年Gunn出版的《旅游规划》第二版,1989年Douglas Pearce出版的《旅游开发》等。这一时期还提出了系列指导旅游规划的 理论,如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 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发掘、增长、衰落三个阶段的结论,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 型。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理论不仅回答了旅游规划的必要性,更主要的是为旅游地发展前途预测提供了依据,为规划提供了指导作用。
  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规划理念渗透到各种旅游规划之中,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规划的主流和方向。如R.K.Dowling,(澳大利亚,1992)提 出的“环境兼容的旅游规划”、Elizabeth Boo(美国,1992)出版的《生态旅游走向繁荣:开发和管理规划》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等最有影响的旅游规划专著,或专门论述生态旅游规划,或体现了生态旅游规划的思想。另外,国外学术 界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效应也十分关注,从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研究旅游发展问题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在中科院地理所汇编出版《旅游地理文集》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 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研究的最早成果。1987~1990年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旅游资源 和旅游地的评价方法。其中俞孔坚综述了风景评价的认知学模型,保继刚、邢道隆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权重,楚义 芳构建了我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的模型系统。
  90年代,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使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式模式研究。如王德利的《对安徽旅游规划的思考》。这一阶段由于中国 旅游规划的发展已经历了从资源导向转向产品导向,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故此时的旅游规划研究十分注重旅游市场的研究。90年代末 以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由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效应,并开始进行考虑到环境效应的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和基于文化效应方面的人类 学旅游规划研究。
  二、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历程
  正式的旅游规划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英国、法国)。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强调了旅游规划的重大意义。随后,从60年代中 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旅游规划在欧洲和美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发展到亚洲和非洲国家。
  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首次对各国的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随后, 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1979年学者Gunn出版了一部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 《旅游规划》。由此,旅游规划开始进入较为正式的研究阶段。
  80年代以后,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上。西方的主要旅游期刊如《旅游研究记事》 、《旅游研究杂志》、《旅行研究杂志》、《旅游评论》和《可持续旅游杂志》等都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   中国的旅游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9月,国家旅游总局讨论的《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是我国最早的旅游业规划。同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并开始涉足旅游规划研究。
  1982年由北京旅游学会主持召开的慕田峪长城开发规划研讨会是国内首次涉及景区开发规划的专家会议。90年代以后,国内相继举办了一 系列旅游规划研讨会。1993年4月7日,《旅游学刊》编辑部和北京旅游学会联合发起“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1年《旅游学刊》主办 的“2001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规划研讨会。
  与此同时,一系列旅游规划学术论著及学术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规划论著主要有:《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旅 游规划新论》、《生态旅游规划原理》、《旅游规划学》等。截止2004年12月20日,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查询到156篇“旅游规划”文献。
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疑问登陆 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网 http://www.zjutpd.org/
返回旅游规划首页
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